vscode+copilot開發心得
前言
距離上一篇 使用 vscode+copilot 快速建立專案 已經快兩個月。這段時間我把以前的專案拿來當練手題,持續用 vscode 搭配 Copilot 做重構,最近算是到了一個階段性的里程碑,也比較有資格整理一下心得與體感。
成果速覽
先放結果:tinysocket。下面這張是目前 README.md
的截圖:

文件撰寫體驗
老實說,過去我非常不擅長寫說明文件——常常卡在措辭或結構。換上 vscode + Copilot 之後,整體心理阻力明顯下降。我只需要丟一句:替專案進行完整的分析並生成適合的文檔
,它就會開始產出內容。雖然:
- 產出的語氣常常有一種「過度熱情」或統一的 AI 風格。
- 偶爾會出現
幻覺
(虛構不存在的模組 / 參數 / 流程)。
但在「快速產出草稿」這件事上,效率提升非常明顯。現在的流程變成:AI 出草稿 → 我做實際校驗與語氣調整 → 完成最終版本。整體投入的心力與時間成本都下降。
重構與技術升級
這次 tinysocket 從過去的 JDK 11 + Spring Boot 2
,一次跳到 JDK 21 + Spring Boot 3
。在重構過程中我順手調整了幾個長期想改的點:
- buffer 的實作策略(記憶體使用與複用模型)
- protocol 的註冊與擴充方式(模組化與可插拔)
- server-side / client-side 邏輯的職責切分
整體代碼結構乾淨很多,開發迭代的節奏也更順。雖然還不到「vibe coding」那種一氣呵成的沉浸流暢,但 AI 輔助開發是實實在在幫助我產出想要的結果。這一次我沒有花太多時間鑽研 copilot-instructions.md
或 spec.md
的進階玩法——純粹以「自然互動」的使用模式,就已經有不錯的感受。更直接的感想:vscode + Copilot 的體驗完全碾壓 eclipse + Copilot。如果未來 Copilot 還是無法在 eclipse 深度整合,那我會建議乾脆直接轉陣 vscode。
前端 Demo(AI 協作)
我不擅長開發前端,也只略懂一點 JS。之前為了展示 tinysocket 的 websocket 使用情境,勉強刻過一個很陽春的 demo。這次升級時我把那個頁面也一起翻新。過程很簡單:我描述現有專案結構、想要的互動與狀態,Copilot 在幾分鐘內就給了一個「能跑、有基本結構與樣式」的版本。我後面再針對細節(排版 / 邏輯微調 / 錯誤處理)做修正。雖然不至於到震撼,但在第一次產出結果的瞬間,實際的衝擊感還是有的。
以下是最後的 demo 截圖:

單元測試與未來工作模式
這次我沒有非常認真地補齊所有單元測試,但試著讓 Copilot 幫忙規劃測試場景與生產測試骨架。體感結論是:「單元測試 80% 可以交給 AI 先起頭」。透過自然語言描述:需求 → 邊界條件 → 例外情境,AI 就能快速鋪好一組測試檔。後續人類再專注在:
- 釐清語意是否與實際需求一致
- 補強 edge cases
- 整合 CI / coverage 門檻
未來真的可能變成:測試從『手寫產出』轉為『審稿驗收』模式。
結語
簡單總結:工具與工作方式的生態正在快速轉變。AI 不是「取代」,而是把重構 / 起稿 / 模板化工作成本往下壓,讓我們把腦力留給系統設計、關鍵抽象與品質判斷。接下來我會再花些時間探索更進階的上下文餵養(如專案規格、角色化指令),之後如果有新的體驗,再寫一篇續集。
我們下次見。